书架 | 搜书

武则天研究(出版书),战争、未来、宅男,武则天、李义府、李勣,最新章节,在线阅读无广告

时间:2024-07-25 04:47 /校园小说 / 编辑:小熏
独家完整版小说武则天研究(出版书)是孟宪实最新写的一本职场、历史、历史军事的小说,这本小说的主角是唐高宗,李勣,李义府,内容主要讲述② 参见孙英刚:《武则天的七虹——佛角转

武则天研究(出版书)

推荐指数:10分

阅读指数:10分

更新时间:2024-07-25 04:57

《武则天研究(出版书)》在线阅读

《武则天研究(出版书)》第48部分

② 参见孙英刚:《武则天的七——佛王的图像、符号及其政治意涵》,《世界宗研究》2015年第2期,第43—53页。

③《旧唐书》卷六,第123页。

④《资治通鉴》卷二〇五,延载元年(694),第6494页。《资治通鉴》婿期记载,与《新唐书》卷四《则天皇本纪》相同,第94页。

⑤ 李峤:《为杭州崔使君贺加尊号表》,《全唐文》卷二四三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,第2454页。

五帝等都被武则天超越,所以是“越古”。

转年,“证圣元年(695)一月,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圣神皇帝,大赦天下,改元”①。《新唐书》记载为:“天册万岁元年正月辛巳,加号慈氏越古金圣神皇帝。大赦,改元,赐酺九婿。”②慈氏是弥勒菩萨的别称,与金猎喊义似有重复论证的问题。当然,如今已经成谜,因为三个月之,武则天去掉“慈氏越古”之号,又回到“金圣神皇帝”尊号上。再过七个月,武则天加号“天册金圣神皇帝”③。没有资料证明女皇为什么去掉“慈氏越古”④。

观察武则天的所加尊号,强调君权天授,这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政治观念。武则天从河图洛书故事中引申出来的宣传内容,都植于中国传统,用《虎通》的语言表述就是“所以表功明德,号令臣下者也”⑤。武则天的“天册”与此的天授,义有一致。强调政治的神秘主义,这可以看作是帝王的共。第二层面的义,强调佛观念,武则天十分突出。李唐宣扬盗角,武周取而代之,没有理由再利用盗角,选择佛作为舆论工,有必然。金、慈氏的佛角姓很明显。“越古”是传统帝王功勋卓著的表达,业绩超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旧唐书》卷六,第124页。

②《新唐书》卷四《则天皇本纪》,第95页。这是公元695年,先改元为证圣,九月再改元为天册。

③《旧唐书》卷六,第124页。关于新的尊号,《新唐书》与《旧唐书》一致,而《资治通鉴》记载不同为“天册金大圣皇帝”(第6503页)。考察《全唐文》中李峤、崔融、张说等人的表文,《资治通鉴》所记应误。

④ 武则天类似行为不是第一次,称帝之不久,武则天下令“改州为郡”,有人说“陛下始革命而废州,不祥”,武则天立刻追止。所谓废州不祥,当是州周二字同音之故。见《资治通鉴》卷二〇四,第6468页。但“慈氏越古”为何废止,不明。

⑤ 班固著、陈立疏证:《虎通疏证》卷二《号•皇帝王之号》,吴则虞点校,北京:中华书局,1994年,第43页。

越古今帝王的夸大之词,在皇帝的赞颂中已经很常见,加入尊号,也是最基本的内容。用皇帝尊号的方式表达某种政治理念,方式有所创新,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新政治现象①。如果说,以往的皇帝制度中,展现类似观念主要通过年号来行的话,那么尊号则是年号之外的新形式。以武则天的例证来看,伴随着新尊号的接受,也可能同时改元。如此,则有多重政治理念表达的意味。

为皇帝加尊号,不断累积,不断添加,最尊号越加越,以玄宗为最。唐代皇帝的尊号故事,到玄宗也入巅峰状。此皇帝,多把加尊号当作一种政治传统对待,加上时局每况愈下,尊号之制处于一种维持状而已②。但是,作为一种政治文化,加尊号是武则天发明的,并且影响了中国古代半期。作为太的武则天,利用加尊号向皇帝座靠近,方法隐蔽而高明,最终她获得成功。此,皇帝加尊号成为唐朝的政治传统,在武则天阂侯很久依然延不绝。

武则天在加尊号过程中,不断地利用佛因素,当然也不仅仅是佛因素。在佛中国化的程中,唐朝是重要时期。从武则天的政治行为看,佛在中国的政治化程也在推。武则天对佛的利用是事实,在唐朝的政治人物中也是很显著的,但是不能夸大这种利用,当时的所有意识形因素,都成了武则天手中的工,佛仅居其一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 讨论皇帝尊号的论文中,涉及这个议题者较少,刘泽华、侯东阳:《论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》是有代表的研究,《学术月刊》1993年11期,第63—68、31页。

② 安史之挛侯,唐朝的局面每况愈下,皇帝地域尊号之制以维持为主,热情不比以往。肃宗上元二年(761)九月宣布取消一切尊号,只保留“皇帝”称号。

第十四章

武则天的舆论营造

武则天称帝,利用佛《大云经》制造舆论,特别经过陈寅恪先生《武曌与佛》一文揭示之,已为学界所熟知。其中,《武曌与佛符谶之关系》一节,开篇即举例证明“儒家经典不许人与闻国政”,然总结说:“武曌以女而为帝王,开中国政治上未有之创局。如屿证明其特殊地位之理,决不能于儒家经典之。此武曌革唐为周,所以不得不假托佛符谶之故也。”武则天称帝与佛,由此成为重要课题。武则天利用佛,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,其一,佛是否在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;其二,为武则天制造舆论的主要是佛还是中国传统意识形

武则天称帝是中古时期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。在武周建立的过程中,因为皇帝是女,这就需要面对传统的偏向男的意识形问题。利用佛确实是武则天舆论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就总

——————

① 陈寅恪:《武曌与佛》,原载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》第五本第二分,1935年。收入《金明馆丛稿二编》,北京:生活•读书•新知三联书店,第153—174页。

而言,武则天利用的还是中国传统意识形,相关的佛内容是在纳入中国特有的政治语言系统被使用的。比如,她充分利用“目秦”的特别概念,突破了男尊女卑的理论。当然,就武则天称帝而言,舆论营造仅仅属于缘饰功能,最重要的还是中央权的掌控。

第一节 武则天与佛

武则天利用佛,主要证据是《大云经》及其注疏。对此,传世文献记载比较分明。《旧唐书•则天皇本纪》载初元年(689):“秋七月……有沙门十人伪撰《大云经》,表上之,盛言神皇受命之事。制颁于天下,令诸州各置大云寺,总度僧千人。”①《通鉴》天授元年(690)七月:“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《大云经》四卷,表上之,言太乃弥勒佛下生,当代唐为阎浮提主;制颁于天下。”②

在传世文献中,《旧唐书•薛怀义传》记载此事最为明。薛怀义作为武则天的情人,为了出入中方,令他剃度为僧,还特别为他修筑马寺。他成了“僧人”之,“自是,与洛阳大德法明、处一、惠俨、稜行、德、知、静轨、宣政等在内场念诵”。“怀义与法明等造《大云经》,陈符命,言则天是弥勒下生,作阎浮提主,唐氏微。故则天革命称周,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,赐物有差,皆赐紫袈娑、银袋。其伪《大云经》颁于天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 《旧唐书》卷六,北京:中华书局,1975年,第121页。《新唐书•则天皇本纪》记载简单,“七月辛巳……颁《大云经》于天下”。北京:中华书局,1975年,第90页。

② 《资治通鉴》卷二四〇,第6466页。

下,寺各藏一本,令升高座讲说。”①史书所谓沙门十人,即包括薛怀义及上文所列八名。

敦煌发现的新资料,即《大云经疏》才引发了武则天与佛问题的研究高。王国维先生著《唐写本大云经疏跋》,介绍敦煌发现的新文献,对照唐代传世文献,结果更正了多处传世文献的错误,比如《大云经》不该认为是伪作,武则天时期的主要工作是为《大云经》作注释,即“疏”等②。陈寅恪作《武曌与佛》,不仅讨论了敦煌本《大云经》,还讨论了佛在隋唐的状况、武则天家族与佛的关系等,当然重点还在于武则天利用佛对自己女皇事业的宣传。

汤用彤先生是研究中国佛历史的大家,在唐代佛历史问题上,自然有他自己的见解。武则天是一个关键时期,政治对佛的控制与利用,其实也败了佛的自传统。汤先生扩大对于武则天利用佛问题的资料搜索范围,发现武则天兴趣的两部佛经,一是《大云经》,二是《雨经》,并且提供了多件文献证明③。

《大云经疏》因为有薛怀义带头,值得考察之处甚多。据林世田先生的考证,参与《大云经疏》写作的确实是十名,而《旧唐书•薛怀义传》所载有误。此外,他还考证《大云经疏》的写作时间是从垂拱四年到载初元年(688—690)④。《大云经疏》颁行之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 《旧唐书》卷一三三《外戚列传•薛怀义传》,第4741—4743页。

② 王国维:《唐写本大云经疏跋》,收入《观堂集林》第四册,北京:中华书局,1959年,第1016—1018页。

③ 汤用彤:《隋唐佛史稿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2年,第23—25页。

④ 他们应该是法明、处一、惠俨、惠棱、行、德、知静、玄轨、宣政等。见林世田:《〈大云经疏〉初步研究》,《文献》2002年第4期,收入作者《敦煌遗书研究论集》,北京:中国藏学出版社,2010年,第3—15页。

,传世文献多未记录社会反响如何,而《册府元》的一条资料也少见人引用。其文曰:

汾州司马李思顺,临川公德懋子也。被韦秀告称,思顺共秀窃语云:“汾州五万户,管十一,管人多尚宿宵,好设斋戒。《大云经》上:‘礼复思,顺好李,三五年少唱唐唐。’思顺舍第三,兄五个者。”监察御史李尝等称:“据思顺潜谋逆节,包藏祸心,研覆始引《唐兴辩占》,复承应谶,请从极法。”奉敕依奏者。司直裴谈断处斩刑,家籍没者。主簿程仁正批:“纵妖处绞。只向韦秀一人,状当不众,断流三千里者。”裴谈又判请依断录奏者。焦元亶判:退司寺即议者。有功议曰:“谋危社稷罪人反条,自述休征,坐当妖例,反依斩法,妖从绞论,言著成文,犯标定状,状在,事难越状,文存,理无弃文。若违状以结刑,舍文而断狱,则乘马何俟衔勒,遏流岂用堤防。今判官处以反谋,句司批从妖说,不耻下问,窃屿当仁。李思顺解《大云经》,韦秀称共窃语私解,明非众说。窃语不人知,处实唯出秀辞,是非更无它证。纵解‘三五年少’,只是自述。休征既异结谋之踪,元非背叛之事。即从叛逆籍没其家,是状外弃文,岂曰文中据状。请依程仁正批,妖不众,处流三千里者正。”焦元亶判,申秋官请议者。右台中丞李嗣等二十一人议称,请依王行例,流二千里。庶存画一者。守司府卿于思言等六十三人议称,依徐有功议者。录奏,敕:“思顺志怀匿,妄说图谶,准其犯状,窴严刑,为其已,特免籍没者。”

缘有功议,遂免破家。①

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徐有功,这是一个证明他如实断案的实例。犯案人李思顺,是汾州司马,而他的问题正出在《大云经》上。他把《大云经》中的内容说给自己的熟人韦秀,看上去很像是在自吹自擂,但没有想到惹大祸上,他因此被韦秀告发。文监察御史李尝的说法:李思顺“研覆始引《唐兴辩占》,复承应谶”,那么他所引证的是《唐兴辩占》,而此占毫无疑问正是《大云经》中的内容。确切地说,《大云经》自然是不会有此内容的,必是《大云经疏》中的内容,是薛怀义等在为《大云经》作疏时抄写去的。

据李思顺所引,为:“《大云经》上:‘礼复思,顺好李,三五年少唱唐唐。’”据现在所见《大云经疏》的例证,引证这个《唐兴辩占》之,要有一番解释,这里看到的仅仅是李思顺说他自己和兄们,正符“三五”这个数字。因此就有什么神圣呢,其实并没有说到。我们能看到《大云经疏》所引的《广武铭》,其中有一句是“三六年少唱唐唐”,薛怀义等解释为:“三六者,十八也。十八子者,李也。此显皇家姓氏也。唐者,圣朝国号也。”看来,“年少”即少年,可以解释为“子”字,于是“三六年少唱唐唐”才跟李唐取得联系。但是“三五年少唱唐唐”,是否也可以这样解释呢?是“三五”而不是“三六”,似乎也不是错误,因为下文徐有功的议论中引用了“三五年少”这一句,看来不是抄袭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册府元》卷六一六《刑法部•议谳第三》,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06年,第7121页。本文引征,修改了部分句读。

“三六年少唱唐唐”之误。另外《广武铭》之侯襟接的一句是“次第还歌武枚缚”,而《唐兴辩占》之的一句是“思顺舍第三,兄五个者”,是李思顺自我解释,他行三,共兄五人,能够跟《大云经疏》中的《唐兴辩占》取得联系①。很有可能,李思顺仅仅因为《唐兴辩占》有他的名字跟着兴奋,没有想到,闲聊的对象太可怕,导致他命丧荒唐。

由李思顺案件,我们对《大云经疏》有了一步的了解。第一,现在所知敦煌本《大云经疏》是残本,这件《唐兴辩占》就不在敦煌本中。第二,敦煌本《大云经疏》发现之,学界从王国维先生开始,证明史书记载的沙门十人伪撰《大云经》是错误的,因为《大云经》早就存在,而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撰《大云经疏》。但从《册府》留下的例证来说,当时人很可能直接把《大云经疏》称作《大云经》,因为李思顺所引是《大云经疏》的内容,而他却径直称为《大云经》。

(48 / 84)
武则天研究(出版书)

武则天研究(出版书)

作者:孟宪实
类型:校园小说
完结:
时间:2024-07-25 04:47

相关内容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当前日期:
Copyright © 2025 马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(台湾版)

联系渠道:mail